按日存檔:24 十二月, 2012

重典無助於亂世

聖誕節,談死刑

香港在殖民地時代,跟隨宗主國英國,廢除了死刑。所以,這個議題,已成為歷史。但中國人的世界,兩岸人民,台灣和大陸,仍為這個問題爭論不休。

上個星期五,台灣處決六名死囚,這個話題,又成為社會焦點。

前任法務部長王清峰,反對死刑,不肯簽署執行,民眾嘩然。既有法例,法院又已判決,政府不執行,就是瀆職。

悠悠眾口,王清峰毅然棄官,以保信念。

但這個兩難議題,並未解決,仍然折騰台灣社會。

廢死刑,是世界潮流,浩浩蕩蕩,但中國人,很多仍深信,殺人者死,以直報怨。所以,兩岸政府,仍視死刑為阻嚇犯罪的有效法例。

治亂世,用重典。

支持死刑的人,都深信這是中國人的傳統智慧。

但二千五百年前,法家的鼻祖,韓非,並不這樣認為。

“韓非子"中,記述了一則故事。

楚國南部,盛產金沙。政府明令,私採金沙者,腰斬於市。

但是偷偷採掘金沙的人,仍然不絕。

韓非好奇,問一位偷採金沙的人。" 將天下送你,換你一命,你願意麼?"

對方笑答:

“命都沒了,要天下來做什麼?你不是問得太可笑嗎?"

韓非指著警示牌說:

“私採金沙,腰斬於市。那你又何以犯禁?"

答:"咁又唔同,未必拉到我嘛!"

韓非結論,犯罪與否,關鍵不在刑罰輕重,而在僥倖之心。

政府有責任,令人民無僥倖之心,犯罪者,必定繩之於法,無一遺漏。而不是徒具惡法,恐嚇民眾。

今日兩岸三地,論法之嚴,刑罰之重,莫如中國大陸。動輒判死,終生勞役。但治安最壞的,也是中國大陸。人民有法不依,盜賊如毛,貪官遍佈全國。

每年判死的罪犯,冠絕全球,但並未有阻止人民犯罪的意欲。全因為公義不張,上下犯禁,人人都存有僥倖之心。

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,將紐約由一個世界聞名的犯罪城市,改為治安良好,只靠一個政策──絕不容忍。只要你犯罪,一定抓到你。即使判監一天,也要你一嘗鐵窗風味。

民無僥倖之心,犯罪意欲就不易興起。

理順邏輯,有助思考死刑存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