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日存檔:11 十二月, 2012

死亡,提醒你思考生命

斌仔去了,再不為他的身體束縛,可以自由自在,在另一個時空跳躍。

這副臭皮囊,是人生旅程的一個負累,我們比斌仔幸運,但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。我們的身體,也隨歲月朽壞,百病叢生。我們必須背負它,走完我們的生命旅程。

吳承恩的"西遊記",借唐三藏取西經的故事,告訴了我們這生的修煉。

唐僧四師徒,都是我們自己。

我們的心,跳躍難安,無所安住,像孫悟空,一個跟斗,就十萬九千里。隨時隨地,在幻想的時空,翱翔起舞。

但我們的欲念,卻又像豬八戒,飲食、男女,樣樣皆好。名酒美人之前,蠢如隻豬,慾火焚身,無以自持。

偏偏我們的身體,像沙僧背負的兩箱行李,步履蹣跚,毫無主見。一時跟大師兄,萬里凌空;一時跟二師兄,醇酒美人。

三師兄弟的特性,就是我們的人性組合。互相矛盾,互相指摘,互相依賴,單是這樣,如何走完這條千山萬水,百般考驗的取經之途,得到西經?

取西經,是一個比喻,指一切目標。我們做事業,求學問,追求一個理想,都是取西經。必然千辛萬苦,歷盡魔考,一番寒澈骨,才得梅花撲鼻香。

但單是靠這個組合,難安的心靈,焚身的慾火,百無一用的臭皮囊,又能成就什麼事業?追求什麼理想?

作者吳承恩告訴我們,我們體內,還有一個智慧的唐僧。他的緊箍咒,可以收服桀傲難順的孫悟空;可以按下豬八戒的無明和慾火,又可以指揮背負重擔的沙僧。一步一腳印的從長安,走到天竺印度,完成取經大業。

這就是我們的人生。

斌仔因為廿一年前一次體操意外,全身癱瘓。他在自傳中說到: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。

身體陷入地獄,偏偏意識,留在人間。

他曾寫信特首董建華,要求安樂死,終止無休止的痛苦。

安樂死這個議題,隨著斌仔的離去,又再引起注意。

這是一個老話題,像娼妓合法化,最低工資,戰爭是和平的手段等,反覆辯論了幾十年。

外國的中學生,都辯論過這些題目。做過反方,也做過正方。雙方的論據,都耳熟能詳。沒有壓倒性的一方,所以,才能成為公平的經典辯題。

感性上,人人都偏向同意安樂死。單看病人,無休止為病患折磨,直至死亡。病人苦,家人朋友亦苦。久病牀前無孝子,亦是對親情現實的一大挑戰。

簡單地看,安樂死,是終止病人痛苦,家人負累,醫療耗費的捷徑。

但理性上,安樂死的邏輯依據只是憐憫。

基於憐憫,可以終止別人的生命,或者,基於憐憫,就可以終止自己的生命。

但痛苦,又不單純是身體生理上的折磨。

至親的離逝,理想的幻滅,愛情的失落,在在都使人生不如死,如果安樂死的基本依據在於憐憫,用此邏輯,如何應對多難的人生呢?

斌仔離去,我並無哀傷,誠如他自己所說:

軀體早陷地獄,偏偏意識留在人間。

今日,他解除束縛,結束廿一年苦難,是鬆一口氣吧!

留下了安樂死的議題。

感性上,我支持安樂死;但理性上,弄不通它的邏輯所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