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停一停,看看天下第三帖》

Featured image

你知道今日是兒童節,但未必知道,今日也是寒食節。

寒食,是古代節日,是春祭的日子,從冬至算起一百零五天是寒食,通常是清明節前一日或兩日。

是日禁火。吃冷食,爐竈無煙,所以也叫禁煙節。

寒食節,是紀念春秋時期名臣介子推的故事。

晉國獻公寵愛妃子驪姬,她欲自己親生兒子繼位,因此毒死太子申生,加害其弟重耳。

介子推等大臣,帶領重耳出亡晉國。流亡其間,眾人備受苦難,重耳缺食,介子推從腿上割肉給他吃,史稱“刓骨奉主”。

重耳十九年後回晉,繼位為晉文公,大封流亡時期的隨侍。

介子推奉母隱居綿山,不肯出仕。晉文公近臣建議,火燒綿山,逼介子推出山。

三日火滅,山上一棵焦枯柳樹旁,找到介子推和母親相擁屍體。

文公大慟,悔恨不已,下令天下禁火三日,以後每年此日舉國禁火,只能冷食,是為寒食節的來源。

此故事愚蠢,不值一記。但寒食節,卻帶來中國藝術史上一宗大事。

天下行書第三帖“寒食詩帖”,就在這個背境下完成。

公元一零八二年,蘇東坡下放黃州第三年,遇到寒食節。

他吃著冷菜,聽著不斷的細雨,想起了介子推,亦不甘自己的際遇。掃墓的人,燒著紙錢,白灰在空中飛舞,像追逐的白蝴蝶,也象徵重回人間,不甘心的魂魄———

自我來黃州,已過三寒食。
年年欲惜春,春去不容惜。
今年又苦雨,兩月秋蕭瑟。
臥聞海棠花,泥污燕支雪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明朝董其昌評斷天下行書,第一位是王羲之的《蘭亭序》,第二位是顏真卿的《祭侄郎文》,第三位,就是東坡的《寒食帖》。他認為是蘇東坡傳世最好的書法。

三帖都是草稿,有錯字漏字,但就率真自然,感情流露。

此帖飽歷風霜,一八六零年,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,寒食帖流入民間,為廣東馮展雲所得。

一八八九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,在武昌得遇寒食帖。

一九二二年,寒食帖被顏世清帶到日本。

一九二三年,日本關東大地震,東京大火,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,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救出。

一九四五年,中日戰爭結束,日本投降,寒食帖重回中國。

現存台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院。

發表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